
高估值難持久 競爭力待提高
時間:08-01-16 來源:世紀海翔
高估值難持久 競爭力待提高
按照1月2日的市值排名,中國的三大國有控股銀行——工行、建行和中行已經位居世界前三大銀行。這讓很多人歡欣鼓舞,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但是我們認為,基于中國經濟未來增長的挑戰和利率市場化進程加快等因素,國內銀行的高估值恐怕很難持續,長期維持全球前三大的地位很難。對此我們應該有足夠的心理準備。
從某種程度上講,中國的三大銀行按市值排名全球前三,是因為中國的銀行的估值水平遠遠高于歐美銀行的結果:工行的市盈率差不多是45倍,建行是23倍,中行是31倍,相比之下,歐美銀行的平均市盈率在10倍左右。按照一級資本計算,世界前三大銀行的是花旗、匯豐和美國銀行,中國三大國有控股銀行只位列第五名到第十名之間;但是按照市值計算,花旗、匯豐和美國銀行僅僅位列全球第六、第四和第五,位居中國三行之后。
其實,我們也一直在為國有銀行的一步步成長而高興。三大國有控股很行都在香港上市,它們能夠排名全球前三位,這本身就反映了國有銀行改革獲得了國際投資者的認可,因此才能夠獲得高于其他國際大銀行的估值。不過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意識到,這樣的估值是建立在中國經濟快速成長的預期之上的,并不能說明它們的盈利狀況和管理水平已經位居世界領先地位。
另一方面,不可否認的是,國內銀行的股價都有較大的泡沫成份。這些銀行也都在國內A股市場上市,它們的A股股價要比H股股價高出很多,這與過去一年國內市場的泡沫膨脹關系密切。幾家國有控股銀行的A股股價在2007年至少上漲了30%以上,雖然要小于國內A股的整體漲幅,但是估值顯然已經過高。
在一些樂觀的人士看來,中國經濟持續保持快速發展的趨勢,中國企業和個人的金融資產迅速增長,對綜合金融服務的需求日益旺盛,這使得作為宏觀經濟風向標的銀行業發展迅猛,幾家大銀行的年均利潤增長都在30%以上,而國際大銀行的年均利潤增長還不到10%,因此,當下的這種估值體現了中國銀行業的長遠價值,是合理的。
但是,沒有永遠上漲的市場。有兩個因素將會影響中國銀行業的經營。首先是宏觀因素。過去幾年中國經濟持續平穩快速增長,無疑為銀行的良好業績提供了基礎,但是考慮到經濟周期,未來幾年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或會有可能趨緩,假如GDP增長率下降到8%左右,很多問題將會接踵而至,企業經營環境將會趨緊,相應影響銀行的經營業績,巨額不良貸款也可能會重新產生。其次是利率市場化因素。目前國內銀行的高利潤主要是由利率管制下的高利差保證的,未來幾年利率市場化進程必定加快,利差將會大大收窄,上述銀行恐怕很難保持每年30%以上的利潤增速。
因此可以說,未來中國很行業仍將面臨嚴峻的挑戰,一旦業績增長速度出現下降或者業績下滑,高估值將不能持續,股價較大幅度的下挫將會發生。現在的當務之急,不是躺在市值排名上固步自封,而是要認識到與國際一流很行存在的客觀差距,不斷改革創新,精心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惟有如此,才能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摘自《經濟觀察報》
上一篇 | 下一篇 |
---|---|
為宏觀調控正名 | 二零零八全球資本流向 一場決戰即將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