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靈 | 我為什么看好中國經濟?——基于奧派經濟學的分析
時間:25-04-25 來源:經濟學原理
這兩年,我寫了不少說美國“壞話”的文章,每次一發文,就必然掉關注,特別是最近關稅戰爆發后,我表示更看好中國,更是連續多日狂掉粉。掉粉倒沒什么,但問題是讓不少風靈公號的老讀者感到困惑,既然我天天講奧派,鼓吹自由市場,為什么竟然看好“不自由”的中國呢?這怎么用奧派經濟學解釋?難道是移民之后離岸愛國了?
這倒不是,不是說我不愛國,而是經濟學作為科學,不以任何個人情感和意識形態為轉移,如果是經濟學的結論,就不應受各種感情或價值因素的左右,當然更不能迎合粉絲。
可能與很多人的直覺相反,我恰恰是基于奧派的經濟學分析而看好中國經濟。今天我就來仔細談談這個道理。
首先我們要知道,奧派經濟學的特點是以個人的行為為中心,重視微觀分析,而不是以總量,以各種抽象的大詞泛泛而談。比如這兩天網上流傳的吳思和趙曉兩位學者關于貿易戰的文章,就很宏觀抽象,很難評價。而當奧地利學派說到自由市場時,是非常具體的,主要是指自由發揮企業家精神,自由競爭。
一
在我兩年前移民加拿大之前,確實更多關注國內市場的諸多問題,產權問題,管制問題,產業政策問題,貨幣政策問題,等等。至于美國,雖然去過幾次,但都是短期逗留,沒有身在其中的觀察。等真正移居北美后,卻讓我大跌眼鏡,中國市場的問題與他們相比,那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先說兩件印象非常深刻的事。
一是我們2023年7月底8月初到加拿大時,加拿大的汽車仍然十分短缺。我們所在的大西洋省份,新車是毛都沒一根,有少量二手車,但車況差,價格貴,選擇很少。各大車行的停車坪都是空空蕩蕩。據說多倫多這樣的大城市好一些,至少二手車比較充足。(聽美國的朋友講,美國汽車供應恢復的情況比加拿大好,但考慮到北美的汽車生產和銷售高度整合——至少川普今年上臺之前是如此,我仍將其視為同一市場)
這種短缺狀況,在我們所在的小城,過了一年左右才慢慢緩解。與之相比,當時國內車企的價格戰已打得飛起,車企只愁汽車賣不掉,完全沒有短缺這回事。
眾所周知,美加是車輪上的國家,寧可沒有腿,也不能沒有車,消費者對汽車的需求是真正的剛需。而北美有成熟發達的汽車工業。疫情會對供應鏈產生影響,這可以理解。但到2023年年中,疫情已經三年半了,而等到短缺有效緩解,已經是疫情后四年半到五年——簡直顛覆三觀。
這說明什么呢?1. 要么企業家過分遲鈍,沒發現有短缺的情況。;2.要么企業家雖然發現了嚴重短缺,但無法有效組織資源來改善這種市場供不應求的不均衡狀態。也就是說,不管是擴大生產還是擴大進口,都有著難以克服的嚴重障礙;3. 要么即使能擴大生產或擴大進口,在零售價如此高的情況下,企業家仍然難以賺到足夠的利潤,讓他愿意實施計劃,或者雖然實施了計劃,但實在太慢,緩不濟急。
第一種情況不可能,預定的訂單已排到一年以后,二手車的價格比新車還貴,市場信號如此明顯,就算是瞎子也知道缺車。如果是第二種情況,表明市場不自由,企業家不能自由地進入存在供求失衡的領域,這可能是因為管制、壟斷或其他什么。如果是第三種情況,那表明各種資源的利用效率極為低下,有大量的浪費和不當配置。可見市場缺乏競爭,未能將低效的市場主體淘汰出局(包括低效高價的勞動者)。
市場的功能就是調節供求,滿足消費者。四五年都不能解決消費者的必需品汽車的供給,不管是哪一種情況,或者是第二第三種情況混合,都證明市場機制的嚴重缺失。或者說,市場狀態已經不在正常范圍內了。
第二件事就是很多國內不起眼的小東西,在北美卻賣得很貴,手機膜、手機殼、充電器之類,在國內就幾元錢的事,在美國或加拿大竟然要十幾美元/加元,差價高達十倍以上。
順便說一下,掙美元花美元的說法在這里完全不適用,這些中國能生產的東西賣到美國,出口商不是按掙美元花美元的方式來要價的,進口商也不是按掙美元花美元的方式來付款的。
從中國買來到美國銷售,如此簡單,竟有這么高的價差,而且長期保持。至少我去的時候是這樣,現在變化也不大,除了中國出海的拼多多把價格壓低了一些外。
這說明什么呢?1. 要么是美加很少有人發現這種價差;2. 要么雖然發現了價差,但不能自由地進行販運;3. 要么即使能販運,即使有十倍的價差,潛在的銷售商預期也不能得到足夠的利潤,讓他從事這種生意。
分析過程類似汽車,第一種情況不太可能;第二種情況表明市場準入不自由,哪怕是簡單的進口銷售;第三種情況表明資源利用極為低效,有十倍的價差都無利可套。當然,也可能是第二和第三種情況混合,就是既有準入障礙,資源利用也低效。
這還僅僅是販賣制成品,生產的困難更是可想而知,幾乎不可能。
從重要的大件商品汽車,到不值錢的手機膜,都表明美加所謂的市場經濟已是徒有其名。而作為消費者,不出意外,消費體驗也是相當差的。參見:為什么美國的消費體驗那么差?
各種事態也一再驗證我的判斷,比如,俄烏戰爭打了三年多,美國作為軍事第一大國,重炮產量一個月還不到10萬;去年兩場颶風過后,美國醫院就短缺生理鹽水,一個月都未緩解;還有人盡皆知的雞蛋暴漲,等等。
雞蛋暴漲,媒體歸咎于禽流感,但禽流感也有好幾年了。以雞蛋的生產周期,這幾年市場本應該能做出相應的調整,比如調整蛋雞的飼養方式,增加蛋雞數量,或更多地進口雞蛋,等等。但價格竟然一路向上,從1美元1打,漲到9美元甚至更高,以至于川普需要在內閣會議上討論蛋價問題。市場的自我調節功能全部作廢了。
二
說了美國(包括加拿大),再來看看中國。
我第一年在加拿大,手機膜壞了,愣是堅持到春節回國。剛才我查了一下淘寶記錄,去年1月底,我花3.72元人民幣在淘寶買了兩片防藍光鋼化膜(包郵)。
為什么我要反復說手機膜?因為這東西太普通太不值錢,肯定不是國家戰略物質,也沒有哪個企業非要虧本搶占市場,所以這應該完全是市場定價。也就是說,3.72元兩片手機膜包郵,淘寶的銷售商是有錢賺,有利潤的,不會是賠本賺吆喝。那么,我們可想而知,生產商的批發價是多少!
肯定有人不假思索地說,價格低是因為中國勞動力工資太低,是“低人權優勢”。大錯特錯!
這些小東西不是一直這么便宜的。十幾年前,勞動力價格更低得多的時候,手機電腦配件的價格反而高得多。比如最普通的鼠標要幾十元一個,現在只要幾元錢。前幾年我買的10元左右快充數據線,現在只要2,3元。
勞動力價格更高了,商品的價格更低了,而廠家商家還有錢賺,說明了什么呢?說明勞動生產率或者說生產力大幅度提高了!
生產力是怎么提高的?肯定不是天上突然掉下來什么高精尖的生產工具,生產力就突然提高了,而是在生產中逐漸改進,逐漸優化的。
很多人談到分工和專業化,包括相當多的經濟學專家(非經濟學專業的知識精英就更不用說了),都似乎是認為分工和專業化是天然給定的。在市場經濟中,在既有的資源和技術條件下,生產者生產某個產品,從一開始就知道該怎么做。這種是主流新古典或者經典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模式。
但現實絕不是如此。回到手機貼膜,我們可以想到,從原材料到成品,小小的貼膜一定經過了許多道工序(參見著名的《鉛筆的故事》)。但誰來規定該按照什么樣的分工模式進行呢?任何人,就算是中央計劃委員會,也不可能知道最好的生產方式是什么。即使今天是最好的方式,明天可能又發現了可改進的地方。何況現在也并沒有人來計劃手機膜的生產。
生產和銷售的每個環節都是靠利潤聯系在一起的。某種分工的存在,是因為有這種分工比沒這種分工,能產生更多的利潤。某種資源而不是其他資源得到利用,道理也是類似。而終端銷售價格不斷下降(同時勞動力價格上漲,或至少沒下降),那么表明各個市場主體在不斷發揮企業家精神,不斷發現不足之處,改進生產、運輸、銷售的方式。(這是奧地利學派的競爭與企業家精神理論)
企業家精神的不斷發揮,表明 1. 競爭非常激烈(能一直賣高價的話就不必改進了);2. 企業家們積極地應對競爭,積極地發現問題;3.企業家可以調配資源解決問題,改進生產。
這揭示了相關市場的基本狀態:1. 沒有嚴重的準入限制和壟斷;2. 信息(這里指的是生產相關信息)流通較順暢,資金、物質、人員等資源的流動較自由;3. 履約情況較好,或者至少因違約帶來的成本可接受;4. 管制成本、稅負和法律成本等至少可接受;5. 勞動力價格沒有人為高于市場價(即高于邊際勞動產值)。
有人可能說,手機膜這種低價的東西沒有代表性。但事實上,手機膜的生產銷售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資金投資、基礎設施,網絡通訊,機器設備,技術人才,原材料的供給與加工,物流運輸,乃至制度環境。而現實中價格如此之低,顯然分工必須精細專業,上下游的合作也必須順暢絲滑,否則哪有錢賺?而價格下降的趨勢則表明產銷流程各環節都越來越高效。如果任何方面有卡殼的短板,都會導致成本明顯升高,最終體現為售價。
手機膜只是產業鏈上的一個小例子。而目前中國有世界上最全的工業門類,最全的產業鏈,這其實很難做到。雖然部分產業有國家明確扶持,但大部分產業是靠企業家們打下的江山。也就是說,只要能賺錢的生意,不管是哪個國家最早發展的,中國的企業家都是能做盡做,排除萬難,也絕不愿漏掉一星半點。競爭如此激烈,效率不斷提高,才形成了優勢(其實不止是制造業,服務業方面,比如電商、網絡金融、物流的發展也類似)
所以,所謂的產業鏈優勢,絕不能機械地理解為一堆靜態的工廠和資源等,而是企業家精神和市場環境的結合,是人的行動的產物。
中國企業家適應市場變化的調整能力令人驚嘆。現在日常生活很少有短缺的情況了,這并不是簡單的生產得多,而是市場供求反饋更為靈敏準確了。比如去年夏天因為各地水災,蔬菜漲價,特別是黃瓜暴漲,但短短一兩個月后,補種的蔬菜就大量上市,價格重新回落。
即使是突發情況,國內的企業家也表現出色。以疫情為例,中國供應鏈遇到的挑戰顯然比美國更為嚴峻,但除了特殊時期,基本沒有發生供應鏈斷裂。一旦解除緊急狀態,各行各業的生產和供應很快就恢復了。另外,川普第一任開打貿易戰后,中國企業家紛紛出海。在異國他鄉克服各種困難,迅速建廠投產,迅速形成規模,體現了一流的靈活性和韌性。
中國有優秀的企業家群體,有全面且深入的產業鏈分工,形成了強大的生產力。而經濟的發展程度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是由生產力決定的(生產力則取決于勞動分工和專業化程度)。這才是真實的優勢,不是泡沫的GDP。
當然,我并不是說,國內的市場環境就沒有問題,問題確實不少,有時候還比較嚴重。但需要注意,一是國內有地區差異,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的區別之大,幾乎類似發達國家和欠發達國家;二是政治與經濟績效并不是線性相關;三是國人多奉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總能想出辦法來;四是中國的基礎設施,教育等方面的優勢日漸顯現出其重要性;五是現實中沒有完美的市場經濟,這里只是討論中美兩國的相對優劣。
總而言之,如我前面的分析,在國內,企業家精神大多能得到較充分的發揮,市場也能不斷調整,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至于現在人人都在說的產能過剩。我認為要區分情況討論,產能過剩并不能以產量或價格來判斷。凡是有利潤能維持的,不管價格多低,都不算產能過剩,而是正常的競爭結果;沒有利潤產生虧損的,如果能自由進行調整,也是正常的市場出清,不算大問題(市場經濟就是有虧有賺);因為外部條件突變而過剩,比如眼下的貿易戰,確實會對經濟造成沖擊,但并不會動搖市場機制,只是需要時間調整。破除妨礙市場運作的各種障礙,會降低調整的難度。
真正成問題的產能過剩是那種明明虧本,但在國家政策(產業政策,貨幣政策等等)的傾斜下,繼續生產甚至擴張產能的情況。這就是浪費寶貴的資源,扭曲市場機制。這種情況確實有,比如前些年房地產過熱,現在泡沫破滅中,社會面臨轉型的痛苦。但只要企業家精神(每個人都有企業家精神)有發揮的空間,困難終究可以克服。
如果有黑天鵝事件,直接讓經濟體系崩潰,勞動分工瓦解,比如惡性通貨膨脹或全面國有化,實行計劃經濟,那自然另當別論。但既然是黑天鵝事件,就不用多猜多評論了。
綜上,運用奧地利學派的市場過程和企業家精神理論分析,現在美國的市場績效遠不如中國,而且關稅戰貿易戰也很難改善其基本面,因此,在這場貿易戰中,我更看好中國經濟,絕非意氣用事。
摘自經濟學原理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史蒂芬·羅奇:一個完全顛倒的世界 | 沒有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