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環境瞬息有變 貨幣政策順勢而為
時間:08-02-18 來源:世紀海翔
經濟環境瞬息有變 貨幣政策順勢而為
上周,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部署雪災之后的重建工作。此前,包括央行在內,一些機構已經出臺救助性政策,幫助受災地區恢復生產,并將災害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我們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宏觀調控政策也應該相機抉擇,根據形勢變化適時調整。
去年末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防止過熱和通貨膨脹作為兩大目標,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搭配使用。我們認為,這并不表明政策組合一成不變,沒有任何彈性。就眼下來看,我們應該做好政策調整的預案。
今年的雪災始料未及,災害影響目前尚難準確評估。不過短期內,消費物價水平可能進一步走高,這意味著,一方面貨幣當局仍需防范通脹;另一方面,卻要保持適度的貨幣供應量,以保證災區重建和企業恢復生產所需資金。
就外部環境而言,美國次級債危機仍在蔓延,美國經濟頹勢并沒有改變。如果這一趨勢持續,外部環境的惡化勢必影響到中國的出口產業,如果過度緊縮造成國內投資和消費的低迷,則中國經濟可能面對硬著陸的風險。
任何宏觀調控政策都是短期政策,政策本身是基于對未來風險和經濟走勢的判斷作出的,應隨宏觀經濟形勢和外部環境的變化順勢而為。在現實中,我們并不能準確預估一切可能與風險,這也意味著準確把握變化、評估風險、做出調整也是政策組合的一部分。
就當下的形勢判斷,緊縮仍然是主旋律。上周,央行一次性發行央票1950億元,而今年前幾個月,央行需要對沖的央票在1萬個億元左右,這意味著收緊流動性仍然有很大壓力。但是與此同時,也需要看到,在企業面對的內外部環境也在趨緊的時候,適時適度進行反向操作,不一味緊縮信貸,有收也有放,更有利于企業渡過難關。
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聯系日趨緊密,各個經濟體間的政策調整是互相影響的。由于美聯儲持續降息,目前中美利差已經逆轉,在此情形下,采用何種貨幣政策工具更需權衡。如果持續加息,則可能導致人民幣和美元利率倒掛情況凸顯,誘使更多熱錢流入,人民幣面對更大升值壓力。因而,采取調整準備金、加快升值步伐等方式也許有更好的調控效果。
從更長一個時期來看,如果中國經濟面對的外部環境趨于惡化,那么對政策和貨幣政策進一步調整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比如說,一旦外需不振,投資和消費就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那么財政政策從穩健轉向積極,貨幣政策由從緊轉向中性乃至擴張性政策也都可能成為政策備選方案。
實際上,這并不是沒有先例。1997年末,中國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次年的政策基調是緊縮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但是亞洲金融危機之后,物價急轉直下,中國陷入通貨緊縮泥潭,中國實際上執行了雙擴的政策組合,通過發行國債擴大內需,放松信貸防止國內經濟下滑。即便如此,中國也是經歷了6年之久才走出通縮泥潭。
因而,我們不能僵化理解從緊的貨幣政策,當下,固然應該繼續警惕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風險,但也不可輕視美國經濟衰退可能帶來的連鎖反應。宏觀經濟政策當以此為測度標準,一旦內外部經濟環境生變,經濟下行風險凸現,決策部門應該果斷決策,積極調整,貨幣政策也要更富有彈性。
摘自——經濟觀察報
2008.2.18
上一篇 | 下一篇 |
---|---|
經濟規律同構 泡沫不能長久 | 中國企業的國際化才剛剛起步 |